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正史襄樊之战关羽阵容搭配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问题有点错误,襄樊之战关羽应该歼灭了曹操5、6万人,而不是10万。很多人在算襄樊之战曹军损失的时候,往往只算了于禁的七军,这其实是不对的,曹仁所部荆州驻军损失也应该非常大。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建安二十三年七月的时候曹操亲自带兵西征刘备,九月抵达长安长安,但是在这之前,他曾经派曹仁去进攻关羽,率军进驻樊城,只是由于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所以曹仁先带兵返回宛城去平叛了。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在《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刘备和孙权湘水对峙之时,关羽率军和鲁肃在益阳对峙,此时关羽所部号称3万,号称一般是比实际兵力多,所以关羽此时兵力应该不足3万,这应该是荆州能机动的兵力上限,也是关羽北伐兵力的上限。
曹操对关羽一向很器重,既然命曹仁去进攻关羽,所以曹仁率领的攻击部队,至少不会比关羽的机动部队少,也有2-3万人左右,这还没有算留守襄阳、樊城的部队。曹仁到建安二十四年平叛成功,“屠宛”,考虑到侯音聚众不过数千,曹仁又有南洋太守东里褒、南阳功曹宗子卿等人率军协助,曹仁所部损失不会太大。
之后的事情史书所述不详,《三国志·武帝纪》只记载了曹操五月从汉中退兵,七月命于禁率七军去救援曹仁。曹仁原来所部不比关羽少,突然需要于禁来救援,不管是曹仁进攻关羽失败,还是关羽趁曹仁平叛之机北上主动攻击,曹仁肯定已经吃了大亏,不得不求救。
而于禁所率的援军,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则是有3万人,最后被关羽用水攻杀了一个全军覆没。这一战里除了于禁的七军,襄樊的留守部队也有损失。和《三个演义》里庞德是于禁的先锋不同,正史里庞德是曹仁的部将,他和于禁一起被捉,加上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人投降关羽,显然曹仁的部队再次遭到重创。
所以接下来就是曹仁率数千困守樊城,而将军吕常守襄阳,关羽围攻两城。曹仁在荆州的部队,起码也损失了2、3万人,加上于禁的损失,应该是6万人左右。关羽能只用不到3万的部队,先后歼灭曹仁、于禁两个军团,主要是能抓住战机,利用一切机会打击敌人,从这点来说,关羽能力还是很强的。
如果你是关羽,有5万荆州兵,怎么打襄樊之战,进而进军中原?
襄樊之战关羽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曹魏太强大,而是东吴孙权的背盟偷袭,导致关羽后方尽失,5万荆州军人心涣散,大部分投降了东吴,最终关羽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败走麦城,才会轻易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关羽想要北伐中原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保证后方荆州的稳定,也就是要防备东吴的偷袭。只要能防备东吴,关羽在襄樊前线就没有后顾之忧,就能安心攻打中原,即使关羽战败,只要后方稳定,退回来就行了,不至于赔了性命又丢了城池。
所以防备东吴偷袭,也就成了关羽北伐的重中之重,与其一心一意的防备东吴,不如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是联合东吴共同北伐襄樊,如果能联合东吴一起北伐襄樊,那么东吴断然不会偷袭荆州。事实上,关羽独自北伐襄樊的时候,孙权曾经请求关羽共同出兵,可是被关羽拒绝了,孙权还曾经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与关羽结成政治联姻,关羽还是拒绝了。虽然关羽的武力,智谋超群,但是政治水平还是差了一点,另外关羽的性格也过于高傲,即使不同意与孙权做儿女亲家,也用不着当面拒绝,总能想别的法子拖下去,多少要给孙权留些面子,直接了当的拒绝让孙权下不了台面,会对关羽北伐襄樊的军事行动产生抵触,最终孙权暗地里与曹操联合,搞掉了关羽,夺回了荆州三郡,这是关羽的政治失败。
话说回来,如果关羽能够假意答应孙权的儿女亲家要求,同时也答应与孙权一起出兵攻打襄樊,那么在政治上,关羽至少不会孤立,至少在表面上,关羽能与孙权达成一种政治和谐。如果关羽能与孙权商议好一起出兵攻打襄樊,那么绝对不用担心后方孙权会偷袭荆州,因为两军既然共同出兵,荆州就成为双方共同的后方,孙权也犯不着偷袭荆州而让自已的军队置身险地。关羽本身有5万荆州军,如果孙权方面也出兵5万,双方集合10万大军共同攻打襄樊,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10万大军不用担心后方,没有后顾之忧,完全围攻襄阳与樊城,曹仁和吕常是守不住城池的。
双方可以水陆并进,先切断汉水南岸的襄阳与汉水北岸的樊城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派出大军围攻城池,由于兵力雄厚,没有后顾之忧,即使于禁、庞德的七军,也一样敌不过关羽的水淹七军,就算是徐晃来了,也照样打不过,到时候襄阳和樊城已经被关羽和孙权的联军拿下来了。曹操为了应付关羽的北伐襄樊,其实已经用上了大半个曹魏的军队,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覆没后,曹操又让徐晃率领十二营的人马救援樊城,同时张辽也在率军前往襄樊,另外曹操本部也率领魏军主力到达中原地区,视战争情况,随时会投入战争。
曹军除于禁外,徐晃还有三万人,张辽手下人数不多,最多不过三千人,曹操率领的离力至少有七八万人,再加上樊城的曹仁,襄阳的吕常,曹军在襄樊前线至少有12万人,还有源源不断开到前线的曹军陆续到来。襄樊地区是中原的门户,曹操不能放弃,一旦失去襄樊, 中原就失去了屏障,所以曹操一定会坚守,但是关羽能威震华夏,现在又没有后顾之忧,还能有雄厚的盟友,襄樊之战曹军虽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是仍然守不住。襄阳在汉水南岸,关羽和孙权的联军有水军优势,又有制水权,襄阳不用打,就会完全失败,陷入孤立,只要用水面封锁+陆路围城,襄阳不攻自破。
襄阳好打,但樊城就不好打了,樊城在汉水北岸,可以利用汉水灌城,只要关羽的兵力雄厚,攻进樊城是不成问题的,所以结果很可能就是关羽与孙权的联军占领了襄阳和樊城,而曹魏军队则退守于宛城。宛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从宛城到洛阳有250公里,从宛城到许昌有200公里,可以这么说,宛城就是中原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曹魏失了宛城,中原地区将永无宁日,这里已经接近了中原的核心地区。关羽可以像他在历史上威震华夏的那样,联合曹魏境内的一切反动势力,共同反对曹魏,同时在拿下襄樊稍作休整之后,再次与孙权兵分两路,孙权攻许昌,关羽主攻洛阳,这样就能增大曹操应对的压力。
与此同时,关羽密信刘备,请刘备从汉中出兵北上攻打关中,让曹魏的边境彻底乱起来,曹魏的边境一乱,很快就会影响中原地区的战局,兵败如山倒,这样关羽北伐中原的希望就能成功。不过,话又说回来,关羽即使联合了孙权,就会面临一个权力分配和地盘划分的问题,这就是历史上的蜀汉与东吴合谋瓜分曹魏地盘的提前上演。
关羽为何没能拿下襄阳与樊城?
关羽为何没能拿下襄阳与樊城?
传统意义上的襄樊之战,是指公元219年七月关羽从荆州开始北伐襄樊的战争,实际上,襄樊之战开始的时间,早在半年到一年前,也就是218年到219年初,刘备在参与汉中之战时,就已经开始了。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那就是关羽镇守的荆州三郡与曹仁、吕常镇守的南阳郡的交界线应该是在当阳附近,但是关羽219年七月北伐时,就已经出现在襄樊。
这就说明了关羽在之前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向北推进,从当阳一线一直向北打,从后来关羽还有水军参战来看,关羽是水陆并进的,沿着汉水逐渐推进到襄樊地区发动战争。?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总兵力应该有5万人,包括后来从荆州调兵北上的所有兵力都包括在内,否则无法对襄阳和樊城两座城池形成包围,并且击溃了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
曹魏方面的兵力部署应该是这样的:?
襄阳太守吕常镇守襄阳城,襄阳城在汉水的南岸,吕常约有兵力三到四千人;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樊城在汉水的北岸,中间隔着汉水,当时叫沔水,曹仁约有兵力三四千人,再加上于禁、庞德的七军三万多人,曹魏在初期投入襄樊之战的总兵力约有四万人左右。
关羽有5万人,曹魏有4万人,关羽并没有巨大的优势,只是略占优势,又加上关羽需要围攻襄阳和樊城,这两城直到襄樊之战结束,关羽都没有拿下来,同时关羽还有分兵对付于禁和庞德的七军,最后关羽还有一支水军活跃在汉水。?
关羽虽有整体兵力上的优势,但是在局部地区,关羽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围一座城池至少也得五六千人,襄阳和樊城都被围攻,关羽至少要投入一万多人围城。
再除去水军,那么关羽用来对付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大概有3.5万人,与于禁、庞德的七军差不多就是相同的数量,关羽在和于禁的对抗中,并没有兵力上的优势。?
关羽能够俘虏并击败于禁和庞德的七军三万多人,靠的是天气、谋略和敌人的失误,所谓的天气就是当时处于雨季,大雨下个不停,所谓的谋略就是关羽正确的利用了天气,天气对于敌我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就看谁会利用。
所谓敌人的失误就是于禁和庞德安营扎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天气对己方的影响,导致营寨全被大水淹没,如果说关羽一定有优势的话,那毫无疑问,关羽的优势就是有水军,有制水权,而魏军没有水军,或者水军完全被关羽击败。?
关羽俘虏了于禁、庞德及魏军三万多人后,关羽取得了暂时的绝对胜利,战场上的形势对关羽极为有利,在曹魏援军没有到之前,关羽仍然没能拿下襄阳与樊城,这就是关羽最终失败的原因。
关羽没有攻下吕常镇守的襄阳和曹仁镇守的樊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吕常和曹仁的坚守,次要原因是关羽缺少攻城方法,要知道襄阳和樊城在当时是绝对的坚城,后来的蒙古攻宋时,光襄阳城就攻了六年才攻下来。
一旦没有攻下襄阳和樊城,就注定了关羽的失败,真等到徐晃率领十二营士兵前来支援时,关羽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即使没有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也会失败的。
关羽虽然俘虏了于禁的三万多人,可是这三万人丝毫没有为关羽增加什么优势,反而成为了关羽大军的负担,既要负责粮食让这三万人吃,又要派人看守这三万人防止造反,这三万人反而成了关羽的劣势,即使押到后方的江陵城,随时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当徐晃率领三万多人前来与关羽对峙时,关羽手下的五万士兵已经参战三个多月了,身心疲惫,缺少粮食,又没有预备队,就算徐晃的三万人是新兵,恐怕关羽的五万士兵也很难胜利。
打仗对于士兵来说,靠的就是士气和军心,三个多月以来,虽然关羽威震华夏,一路捷报,但是对于战争来说,没有攻下樊城与襄阳城,就是失败,或者毫无进展。?
所以当关羽的五万疲惫不堪的士兵面对徐晃的三万新兵时,显得底气不足,再加上后方传来吕蒙偷袭荆州的消息,让关羽的荆州军更加的丧失斗志,如果不能攻下两城,关羽的处境极其危险,面临被魏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的危险。
所以关羽被徐晃击败,其实并不意外,关羽选择退军还是明智的,但不明智的是关羽仍然想着率领这五万人夺回荆州,殊不知吕蒙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专等着关羽上当,最终结局就是荆州三郡全被东吴占领,5万荆州军或死或降,关羽身死 。
襄樊之战关羽为什么会失败
关羽为什么会在襄樊之战中失败?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从南郡出兵攻打曹魏占领的荆州北部、襄阳、樊城。开战初期,关羽进展顺利。他先是打败了镇守荆州的大将曹仁,又借助奔腾不息的汉水淹没了七军,将于禁司令的援军全歼。
曹军接连失败后损失惨重,曹仁只能率领数千残兵死守樊城。襄樊以北、许昌附近的反曹势力乘机造反。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许昌也风靡一时。就连曹操也考虑过暂时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最后,司马懿和姜济认为,关羽名声大噪,孙权肯定是担心他太厉害,不如派人会合孙权攻打关羽后方,而樊城之围,自会解决。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派使者到江东,派兵会合驻扎在宛城的徐晃,以解救樊城。
结果,曹操和张辽还没到,徐晃就已经打败了关羽,破了樊城之围。而孙权还派吕蒙攻打南郡等地。关羽大后方失守,只好仓促撤军,大军中途溃散。关羽战败退守麦城,最后被吴军擒杀。
关羽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却遭遇了如此惨败。许多人将此归咎于他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请求,侮辱了使节。结果两方关系紧张,孙权要出兵攻打荆州,但这归咎于关羽其实有点不对。
孙权出兵攻取荆州,本质原因是荆州地处江东上游。对于江东来说,荆州的归属非常重要。当初孙权同意让刘备控制荆州,但是因为他无法单独对抗曹操,需要刘备的帮助,所以不得不做出让步。
刘备攻下益州后,刘备势力逐渐增强。这个时候,对于孙权来说,刘备继续控制荆州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于是派使者去见刘备,索要荆州。被刘备拒绝后,孙权不惜直接出兵荆州强占,可见他拿下荆州的决心。
之后,虽然孙、刘两家以湘江为界瓜分荆州,关系有所缓和,但孙权对南郡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但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是他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也是北伐的起点之一,不可能完全让步。因为荆州的归属,孙刘联盟的关系已经没有被完全修复。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没有去找刘备而是向关羽求亲,其用意十分可疑。关羽自然不可能擅自答应,还得表现出自己不会私下勾结孙权,才会侮辱使者。所以本质上,孙刘联盟的破裂,是因为双方都志在必得荆州。这个矛盾很难调和,关羽也改变不了。孙权攻打荆州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关羽兵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攻克襄樊,荆州空虚,给了孙权可乘之机。
关羽北伐襄樊的实力,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之前孙权出兵攻打荆州的时候,关羽就率领大军迎了上去,手下的人马就叫了三万。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号称兵力大于实际兵力,所以当时荆州的兵力应该不到三万。
孙、刘以湘江为界分荆州后,关羽管辖的地域进一步缩小,关羽手下最多的兵力和以前一样。如此算来,他北伐襄樊时最多2万人。
襄樊之战,曹军曹仁的兵力堪比关羽,于禁锁率领的七军也有三万兵力。关羽连续击败体量大约是自己一倍的曹军,已经是不凡的表现了。随后,关羽不得不分兵围攻襄阳、樊城。自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返回市南郡。这导致留在荆州的兵力不足,这给了孙权可乘之机。
而且,虽然曹军屡战屡败,但曹魏的综合实力远超刘备一伙,曹操可以继续向南派援,这才导致关羽在襄樊战场上败北在所难免。此时,后方再次遭到孙权的进攻,荆州军士气不稳,关羽大败在所难免。
所以,关羽兵力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战术目标,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正史襄樊之战关羽阵容搭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