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部落大战周武王阵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
武王伐纣的过程是怎样的?
周文王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完成了一个重大事件,这就是将周国的国都由原来的岐山迁移到丰邑,其地在今天陕西西安的西北。第二年周文王逝世,他的儿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即位之初,就立下誓愿,一定要继承先父的遗志,完成灭商的事业,他任命太公姜尚为军师,以周公旦为宰辅,并有召公、毕公等一大批贤臣辅佐他,以光大周文王的事业。
他即位后第二年,就起兵到孟津(今河南孟州)这个地方进行军事训练,并观察攻打商的地形。
过了几年,周武王在毕这个地方祭祀周文王,然后向东去检阅部队。到了孟津这个地方,他供起了周文王的灵位,以一个人化装成周文王的样子,坐在高位上,供人们祭祀。
他对手下将士说:“我是太子发,我是奉我父文王的命令去讨伐商的,哪里敢自作主张。”
他又向司马、司空、司徒等宣告:“我们都要努力啊,我是一个没有知识功业的人,只是凭祖先的德行而行事,我今天继承我的祖先的方法,设立各种赏罚之制,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大家听了这席话,都觉得周武王真是他们的明主。姜太公道:“将士们,大家行动,开船划桨,动作迟缓的要受罚。”
于是周武王带领大军渡河。在那个时代,人们都很迷信,周武王也不例外,当船划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有一条大鱼跳到了周武王的船上,他低头拾起来,用以祭天。到了对岸,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快落到他头上的时候,一下变成了一只乌鸦,颜色通红,而且发出怪怪的叫声。他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就领兵打道回府了。
又过了两年,这时商纣王的统治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杀死了比干,关押了箕子,大臣们纷纷向国外逃。周武王感到讨伐商的时机成熟了,就向诸侯们宣告道:“纣王罪孽深重,不能不赶快消灭他。”
于是他率领几万名将士,300多辆兵车,向东讨伐商。在行军途中,周武王还写了一篇《太誓》,对众人宣告道:“现在纣王只听他的女人妲己的话,自绝于天。他用残忍的方式杀害了他的三位贤臣,疏远了他祖父母以下的亲族,抛弃了他祖先的乐曲,制作了大量*荡的音乐,所以现在我姬发替天去讨伐这人的罪孽,胜败在此一举。”
众人齐声欢呼,这时周武王全军将士众志成城,士气高昂,为他这次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周武王渡河的时候,到了孟津这地方,突然刮起了大风,在河里卷起漫天大浪,将周武王和将士所乘的船冲得七零八落。大风刮得周武王阵营的人马不相见,于是周武王左手拄着黄斧,右手举起白旗,在风中挥来挥去,说道:
“我现在率领天子之兵,顺应天意,谁敢挡我!”
于是大风就停了,河里的浪也没有了,将士们都感到很奇怪。
两个多月后,他们到了商纣王所在的朝歌的郊外,周武王左手拄着**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旌旗,举行誓师大会,周武王道:“现在纣王只听女人的话,整天只顾*乐,不理朝政,他残酷地对待百姓,人们一点儿活路也没有,所以我今天起兵攻打纣王,这是应天命、顺人心的事。各位一定要努力,否则我们将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更对不起天。”
宣誓完毕,诸侯军队集结了几万人,四千辆战车,陈兵于牧野,要和商纣王决一死战。这里离商纣王所在的朝歌只有七十余里。商纣王听到周武王这么快就起兵攻打自己,一下把他从鹿台的温柔富贵之乡中拉到了残酷的现实之中,慌忙调兵前去应战,但他的精锐部队一时根本调不上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总共也只有几万人,就这样狼狈地开赴牧野。
这时候的牧野真是战车煌煌、人马洋洋,漫山遍野都是士兵的身影。战斗的号角刚刚吹响,姜太公就率领几百精兵冲上前去,商纣王调出几千人马出阵应战。战约几个回合,姜太公的人马眼看渐渐不敌纣王之兵,他就领兵往自家阵中逃跑。商纣王一看姜太公大败,哈哈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姜子牙足智多谋,今天看来也不过是酒囊饭袋,这样的兵马还要和我争战。”
说罢,他立即吩咐全军掩杀过去。追至一个山谷,突然间,像雷一样的声音从这里响起,周武王的兵马一起从山间的各个角落杀出来,一时间,商军乱了阵脚。
周纣王作恶多端,奴隶们对他恨之入骨,而且这些兵士都是临时凑起来的,商纣王命令他们冲锋,他们就是不前进,鼓声再急,他们却一个个倒戈了,对准了商纣王的部队射箭,就这样几万大军土崩瓦解了。商纣王一看大事不妙,立即杀开一条血路,骑着那匹白马飞也似的逃跑了。
商纣王逃回到城内,登上鹿台,穿上锦绣之衣,将鹿台的财宝聚集起来,长叹一声,命令手下架上干柴,一把大火送他连同他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无数财宝一起归天了。
周武王带领兵马攻进朝歌,只见城内黑烟滚滚,兵士报,商纣王投火自杀了。周武王和各位诸侯进了城里,消灭了商纣王的残余势力,从此人民又重新获得了安宁。
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间?其关键性的战役是哪一次?结果如何?
发生时间:
大约公元前1044年。
关键战役是:
牧野大战。
结果: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
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徒众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
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
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杀死。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乐,嬖于妇人”。
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
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
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当然也乐于向“西伯”靠拢。
百度百科-武王伐纣
分析伐周的根据是什么?
分析武王切割的依据是什么?
是周部落的儿子。周文王最大的愿望是消灭商朝。周武王继位后,继承父亲遗愿,大力发展周部落,等待灭商的最佳时机。
吴
王者之战的依据是什么?首先,周武王伐纣的基础是国家的稳定和强大,使得周部落发展迅速。周武王也采取了措施。在政治上,他重用太公王、赵公秋等人,这些人都是有能力的大臣,把周部落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前1048年,有800多个国家和诸侯愿意与周朝合作,可见当时的周朝是多么强大。
王者之战的依据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对奴隶主的态度上,周武王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奴隶制,但他对待奴隶的态度很温和,引导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或者参军锻炼以适应战斗方式。这些措施为武王的伐提供了足够的兵力和粮草。
除了各种外在因素,武王征服的最重要基础是顺应人心和上帝的旨意。只有顺从的战争才会胜利。周武王以战斗闻名,口号是讨伐暴君。这一无心之举,深得人心。牧野大战前,召集周边所有国家和各地诸侯,民心所向。因此,武王的讨伐可以是势如破竹,而且胜利连连。除此之外,周武王对奴隶的态度是武王征服的基础。当时,商朝因奴隶之间的矛盾而加剧,而周武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武王征服的过程中,奴隶们纷纷投降,投奔到周武王一边,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王事迹简介
商朝的末代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最终走向末路是因为伐周。商朝的灭亡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在商纣王统治时期,他终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并且爱他的妻子。政治上,他不仅敲诈勒索,还发明了“烙印酷刑”来对待反抗的人。这样的暴力统治怎么可能长久?
牧野战役照片
商朝残暴统治时期,渭河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和周武王继承了他的王位,他们积极策划消灭商朝,以实现周文王的遗愿。周武王重用大臣姜尚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却说攻打周,誓要攻打周。攻周的第一步是联合诸侯国共同进攻。公元前1046年,由于商纣王的暴力统治,许多商朝的谋士在周武王避难。知道时机已到,周武王决定联合诸侯攻打商周。联合周武王各部落,在300辆军车、3000名武士和45000名步兵的带领下,向距离商纣王朝觐地仅70英里的木叶进军,并举行誓师大会,列出针对纣王的罪名,鼓励军队抗击纣王。
吴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是木叶战争。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率领邻国和王子们在木叶宣誓加入联军。周武王喊着口号:“西部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从周边国家招募了很多君主,包括司徒、司马、鸭绿江、史氏、千夫长等。听说商周到了,决定派70万大军抗敌。然而,尽管有大量的军队,由于人民的不团结,他们最终都在周武王避难,商朝被消灭了。纣王逃到城里,在芦台自焚,商朝从此灭亡。
吴法舟来自哪个朝代?
攻周是世界上划时代的历史性战役,但攻周是哪个朝代的事呢?具体时间一直扑朔迷离。接下来的时间是商朝末期,也就是公元前1057年左右。
吴的图
商朝第三十二任皇帝的儿子纣王,又名“帝辛”。根据历史记载,商纣王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体格健壮。他还征服了东夷,向东南扩展了疆域,开发了长江流域。他是古代统一中国的先驱。商纣王在讨伐苏游部落中得到一位美女后,纣王纵情声色,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整天纵情声色,从此,商朝的势力逐渐衰落,商朝的百姓也变得苦不堪言。这时,所有的总督都说服周武王,讨伐纣王的时机已经到来。加上姬发的父亲和商纣王播下的仇恨的种子,武王开始攻击岌岌可危的商朝。
“武王征服”指的是大约公元前1057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盟军,主要是西周的部落,奋起反抗商朝国王帝辛,并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记载:武王剪了弓,在东方迎接新年,到了河的尽头。彗星出来了,给了阴人把柄。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及其返回地球的周期,发现哈雷彗星在公元前1057年刚刚返回地球,其天象与《淮.兵略训》年的记录相吻合。
而中国有准确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始于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的历史事件都是后人推算出来的。因此,对于武王征服了哪个朝代的问题,从来没有最权威、最准确的答案。《淮南子兵略训》,武王感觉的记录,以“甲子不乐时”这句话开始,没有确定的日期。因此,伐周的具体时间成了后世的一个悬案。
周武王伐纣是哪一年成功的?
周武王伐纣是哪一年?
我来答
sgqt1127
LV.12 2016-03-07
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未解之谜,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一个交点,若不能解决,所有相关事件的具体时间将不能解决,若此问题一解,其它问题将迎刃而解。所以确定这个年代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史学界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学者200余人与1996年-2000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经历多方考证,包括钟鼎铭文、史书记载、当时天文观测的记载、墓葬考察,最终确定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是在这一天的天亮之前对朝歌城发动总攻的,当时有武王的史官猛回头看了一眼南边天空中的天文景象,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当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哈雷彗星。
关于战争的事例
卡迭石之战
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埃及与赫梯
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
叙利亚卡迭石要塞
争夺地区权力
埃及军队2万人,战车2000辆;赫梯军队2万人,战车2500辆。
埃及军队未能夺取卡迭石要塞,被迫撤军反埃。在此以后的16年中,两国战争不断,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步兵与战车协同,要塞守备战与野战结合,是这次会战的主要特点。
商周牧野之战
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
中国商、周诸侯国
兼并统一国家
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部)
统一中国的战争
周武王参战兵力:兵车300乘,甲士45000人,并联合庸、蜀、羌、徽、卢、彭、濮等方国的部落的军队大举讨纣。商纣王参战军队17万人。
周武王大举伐纣,由于商纣王统治黑暗,十几万大军和奴隶纷纷起义,倒戈一击,商军当天“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王自焚而死,殷朝灭亡。周武王乘胜兵分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包括表示臣服的共652国,结束了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周王对中国的统 治。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一次著名战例。
亚述战争
前744—前605年
亚述帝国与乌拉尔图国等20余国
争夺地区权力
叙利亚、巴比伦、埃及、埃兰、阿拉伯、米底等地区
争霸与反争霸的战争
亚述帝国先后对20余国进行征服,被征服的各国联合打击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于前743年战乌拉尔图和北叙利亚六国获胜,俘敌72950人。前739年征服和将服了叙利亚等19国。前691年埃兰联合别国进军亚述,未成功。前652年埃兰和联军与亚述激战三年而失败。前612年加勒底和米底联军攻占帝国首都,亚述国王自焚于宫中,亚述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前492年—前449年
希腊与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军事扩张
希腊、波斯
侵略战争
双方参战兵力35万人,战船1400多艘。
战争第一阶段(前492—前479年)波斯军三次远征希腊,被希腊军队击退。前490年,波斯军队5万人,战船近400艘,第二次远征希腊,双方进行了马拉松会战。希腊军队以万余兵力应战,歼敌6400人,创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前480年波斯军25万人,战船1000艘,第三次远征希腊。希腊联军10万人,战船450艘应战,大败波斯军,转入反攻。战争第二阶段(前479—449年)希腊转入进攻,由防御性的正义战争转变为侵略战争,希腊大败波斯军。雅典从此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前230年—前221年
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
为统一中国
齐、楚、燕、韩、赵、魏诸侯国
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军投入作战的兵力最高时为60万人。
前230—222年,秦乘燕、赵交战之机,秦大举攻赵,将韩、赵国灭亡。前226年乘胜一举重创燕国;前225年灭亡魏国;前224—223年灭亡楚国;前222—221年灭亡齐国。秦国用十年时间,进行了统一六国的战争,获最获胜利,结束了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
陈胜、吴广起义战争
前209—前208年
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为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陈县(今河南淮阳)、荥阳(今河南)、武关(今陕西)、咸阳、临潼等地区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农民起义军数十万人。
起义军组织松散、缺乏作战经验,未建立根据地,过早集中主力与秦军决战,被秦军各个击破而失败。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为而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条件。
项羽、刘邦灭秦战争
前208年—前206年
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为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巨鹿(今河北平乡)、砀县(今河南夏邑)、城阳(今山东鄄城东南)、咸阳(今陕西)等地
农民起义战争
巨鹿之站,秦军投入兵力40余万;刘邦军到霸上时发展到十几万人。
巨鹿一战歼秦军主力20万人,秦军主力覆灭,为刘邦西进创造了条件。刘邦进至兰田,大破秦军。前206年10月,刘邦抵霸上(今西安东南)迫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灭亡秦朝。灭秦战争的胜利,完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推翻封建暴政的先例。但胜利后,刘邦又建立了封建王朝。
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
英国与法国
英争夺领地;法国为把英军驱逐出境
法国
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入侵,法军连连败北,丧失领土,1360年被迫签定和约,割让领土给英国。1369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法军收复大部失地,至1396年缔结20年停战协定。1415年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攻占巴黎。1420年法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随后法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于1436年收复巴黎,至1453年法取得最后胜利,收复了境内全部失地。
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
哈不斯堡王朝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等)和反哈不斯王朝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德意志等国)
争夺欧洲的霸权
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会战规模一般由双方兵力3-8万人进行作战。此战是第一次全欧国际性的战争。
战争经历四个阶段,先后进行20次较大的会战。以反哈不斯堡集团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战争。欧洲霸权转到法国之手。此战首次运用线式战术,炮兵成为独立兵种,并广泛运用于野战。
七年战争
1756年—1763年
英国、普鲁士同盟和少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和瑞典、萨克森、西班牙及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
争夺殖民地和地区霸权
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758年战局中,反普同盟军队31.6万人;普方军队14.5万人。1759年反普军队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22.2万 人。
战争初期法国取胜,并战胜了英国舰队。1758年经过占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一部分和法属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2年,俄国退出反普联盟,将占领的全部领土归还普鲁士并与普联盟。此举使普转危为安,导致法奥俄同盟瓦 解。各国相继停战议和。此战,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拿破仑战争
1792年—1815年
法国为一方;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结成的七次反法联盟为一方。
反法联盟为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为在欧洲建立政治经济霸权
欧洲大陆为主、波及埃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反法联盟军队先后计用50万、70万人对法作战;法军60万人。
第一次反法联盟英普等七国联军入侵法国失败;第二次反法联盟解体;第三次反法联盟破灭;第四次反法联盟崩溃;第五次反法联盟消失;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退位;第七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再次退位。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曾攻占莫斯科,至12月底丧失军队50万,以惨败告终。拿破仑战争,从一连串的胜利走向最后失败。拿破仑战争对于向欧洲扩展革命构想,促进旧封建制度的解体,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并为欧洲许多国家建立资本主义体系扫清了道路。
克里木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
1853年—1856年
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 其、撒丁四国联盟
俄国争夺黑海海峡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英、法向中进东扩张。
俄国争夺黑海海峡并向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高加索战区,并波及到波罗的海、白海、勘察家半岛。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盟方参战兵力100万,俄国参战兵力70万。
战争中各国损失兵力:俄军为52.2万余人,士军近40万人,法军9.9万人,英军2万人。1856年3月,战争双方签定《巴黎和约》规定:交战双方各自交换占领的地区;俄、土不能在黑海保留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拆除黑海沿岸的要塞;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承认多瑙河在国际监督下的通航自 由。俄国的失败,丧失了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为60—70年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普法战争
1870年—1981年
法国与普鲁士;意大利志愿军同法国人民抗击普军侵略
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并占领法国战略资源区阿尔萨斯洛林;法国为住址德意志统一,保持在欧洲的霸权和战量德意志领 土。
法国、普鲁士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参战兵力:普军47万人,法军22万人。
法国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宣战,因未准备好,于8月2日才发起进攻。普军争取了准备的时间,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9月1日,两军决战,法军大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39名将军率8.3万士兵在色当向普军投降。9月4日,法国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帝国。9月19日普军保卫巴黎。巴黎工人阶级奋起抗敌。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成立巴黎公社,后失败。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1905年9月
日本与俄国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近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中国辽宁省和渤海为主要战场朝鲜、日本海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前夕,日军20万人,经动员增至37.5万人,舰艇80余艘,26万吨。俄国常备军113.5万人,预备役350万人,在远东仅10万人。辽沈之战,日投入兵力13.5万人,俄军15.2万人。奉天之战日军25万人,俄军30万人。参战总兵力日军110万人;俄军120万人。
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战争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俄国停泊于旅顺口外的太平洋第1分舰队开始。战争中,日军伤亡。被俘21万人,损失舰艇91艘,消耗战费17.2亿日元。俄军伤亡被俘27万人,损失舰艇98艘,消耗战费20亿卢布。日本战胜俄国。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出面调解,1905年8月,日俄两国在美国举行会谈,9月5日签定《朴茨茅斯和约》。战后,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则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以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同盟国为一方;以俄国、法国、英国、意大 利、美国、日本、中国等协约国为一方。
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 权。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危机等矛盾加剧导致的战争
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 洋、太平洋、地中海。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先后卷入战争的36个国家总人口5亿,战略展开地区407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约7000万人,其中同盟国军队2285万人,协约国军队4218万人。
战争由同盟国发动,历时4年又3个月。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发起总攻后,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德国先后在4—46天内投降,协约国获胜。战争中协约国军队损失210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军队损失1540万人,其中死亡338万人。交战双方消耗战费1863亿美元。战争中首次出现了经济动员,1917年为战争服务的工人数,俄国占工人总数的76%,法国占57%,意大利占64%,美国占31%,德国占58%,战争引起革命,1917年 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0年9月—1945年9月
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为一方结成轴心国联盟;以 中、苏、美、英等为一方,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先后参战国61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德、意、日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导致了这次大战的爆发。
欧洲、亚洲、非洲和四大洋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61个参战国,参战军队1.1亿人,参战国人口17 亿。战场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波及40个国家和四大 洋。
战争历时6年,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日本投降结束。战争中军队死亡人数1690万(一说5133万),军队受伤人数3500万人,敌对双方共消耗战费11170亿美元(一说15000亿美元)。消耗弹药,美为690万吨。欧洲国家战争中损失财产总值2600亿美元。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了核武器。这次大战的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古代史上有什么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1、涿鹿之战
远古时候,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和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最终炎黄部落获胜,天下从此就是炎黄子孙的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2、牧野之战
商纣王残暴,天怒人怨。周武王向天下人宣布纣王六大罪状,率领联军东渡孟津,在牧野与纣王部队决战。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阵前倒戈,反助武王攻打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3、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国用反间计诱使赵王弃用老将廉颇,而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秦军主帅白起设计将赵军围困在长平一带,赵括本人战死,40多万赵军投降了秦军。白起怕留下后患,只让其中240个少年回到赵国,其余的全部坑杀。从此,赵国元气大伤,秦军也吹响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号角。
4、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与秦军主力相遇。项羽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禁军喊声震天,无不以一当十。双方大战九场,楚军大破秦军主力,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
5、垓下之战
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韩信在垓下布置十面埋伏,将项羽大军团团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率领八百余人突出重围,来到乌江边时,只剩下他一人。他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自刎身亡。刘邦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
6、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大军阀在北方称雄,相互都要消灭对方,于是双方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得到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战局急转直下,曹军获胜。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7、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想一举消灭南方的刘备和孙权两股势力。刘备与孙权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抗衡。孙刘联军统帅周瑜采用诈降、火攻等办法击退曹操,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北方,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不听人劝,一意要进攻东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与东晋军队在淝水两岸相持。东晋丞相谢安运筹帷幄,安心在家与客下棋。前线主将谢玄要求前秦部队后退,以便东晋部队渡河过来决战。苻坚决定将计就计,企图在东晋部队渡河一半时出击,有望取胜。便慷慨答应了东晋的要求,传令部队后撤。谁知后方部队见前方部队往后退,以为东晋军队攻过来了,这些本就是些乌合之众的前秦部队顿时慌了,再加上东晋奸细混在军中大喊:“我军打败了,快逃命啊。”前秦军队转身就逃,一时人马踩踏,死伤不计其数。苻坚被部将杀死,前秦灭亡,东晋暂保无虞。
9、澶渊之战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大有兵临开封之势。主战派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鼓起勇气来到前线,宋军见皇帝亲征,士气大振,击退辽军,取得了澶渊之战的胜利。
双方订立盟约,辽军撤回国,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从此以后,两国在很长时间里相安无事。
10、靖难之役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实行削藩政策,触怒了诸侯王,以燕王朱棣为首兴兵作乱,发动靖难之役,攻入京城,建文皇帝逃走,一说被大火烧死,朱棣做了明朝第三任皇帝。
11、郑成功收复台湾
反清复明的郑成功部队在清军的压力下,被迫出海寻找根据地。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成了最理想的目标。1661年,郑成功率部强攻台湾城,荷兰人抵挡不住,只得投降。沦陷38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2、雅克萨之战
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大败沙俄。沙俄被迫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此规定了东三省的版图。
今天关于“部落大战周武王阵容”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