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昭烈帝阵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之前两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实力最强大的曹丕选择了按兵不动的策略,也即曹魏既不帮助蜀汉,也不帮助东吴,从而坐山观虎斗。但是,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却发动了三路大军攻打东吴的战役。此战,东吴将士因为刚刚打赢了夷陵之战,可谓士气高昂,从而成功抵挡了来自曹魏的进攻。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爆发时,为何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他是怎么想的?
首先,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也就夷陵之战结束的同一年。正当徐盛、潘璋等议乘胜追击刘备之时,陆逊、朱然等却认为曹丕调兵遣将,明为相助,实则包藏祸心,所以不再追击。果然,曹丕选择征召孙权的太子登入朝为质,被孙权拒绝后,便于九月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对于曹丕来说,三路伐吴之战的规模和阵容,都是比较豪华的,东有曹休、张辽、臧霸出洞浦口;中有曹仁攻濡须坞;西有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江陵。
因为当时已经结束了夷陵之战,孙权的应对就是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以朱桓为濡须督拒曹仁;诸葛瑾、潘璋、杨粲救朱然于南郡。东路一线曹休军略有斩获;中路和西路则延至明年三月才有结果:夏侯尚军围江陵半年而不破,最重要的是因曹仁军而被朱桓所破而被迫一同退兵。这个结果恰好正如战前贾诩、刘晔所料无功而还,此后蜀吴很快又和好,故此战可以看成自襄樊之役、夷陵之役后,魏蜀吴三家转为战略胶著状态的分水岭。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也即东吴主力和蜀汉交锋的时候,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才征讨东吴,结果几乎是一无所获。
对此,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夷陵之战爆发时,魏文帝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先是向曹操主动称臣,然后又向曹丕称臣,也即孙权故意讨好的举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曹丕,导致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早在襄樊之战时,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于是,孙权和曹操联手击败了关羽。当然,斩杀关羽,夺取荆州,也让孙权彻底得罪了刘备。
三国谋士排名顺口溜
一亮二懿三郭嘉,四戏五贾六程昱。七彧八攸九鲁肃,十庶十一丰接沮授。十二宫十三正后是越,十五陆十六瑾接着许。十八配十九昭然后雍,最后泽良和刘巴。
以谋略取胜,用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这才是兵法的上策。这句话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没错的,放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更是不变的硬道理。
可以看三国,一般都比较关注三国中的猛将对垒,比如马超战张飞,赵云独闯长坂坡,关二哥斩颜良诛文丑等等。但这些大战背后的奇策良谋,更让人拍案叫绝。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不仅猛将如云,顶尖谋士也层出不穷。而顶级谋士之间的智谋较量,一样非常精彩。这篇文章梳理一下三国时期的一流谋士,按实力可分为五档,司马懿仅排第三档,而第一档有三人入选。
扩展资料
第一档:诸葛亮、荀彧、周瑜(战略层面)
第一档中的三位谋士,都是由“王佐之才”的千古贤臣,他们可以帮助一个雄心勃勃的诸侯谋划出将来几十年的战略规划,让主公崛起于三国乱世。
诸葛亮辅佐刘备时,刘备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荀彧辅佐曹操时,曹操也只是一个四处逃命的草莽英雄,根本看不到任何前途。周瑜辅佐孙策时,孙策也不过是少年英雄,一腔热血,没有什么兵马钱粮。
可就是在主公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这三位王佐之才把自己的主公抬上了一方霸主的宝座。尤其是诸葛亮,无论是内政还是战事,他都堪称三国第一人。
没有诸葛亮,刘备根本不可能成为后来的昭烈帝。而诸葛亮的忠贞之节更是让人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武侯,他对得起刘备,也对得起刘禅。
荀彧在曹操心中就是师长一般的人物,很多事他都要请教荀彧的意见,哪怕荀彧不在身边,也要写信去问。荀彧是一个替曹操坐镇后方的人,有了荀攸,曹操才敢在正面战场放开手脚。
周瑜更不必多说,堪称三国中的“万人之英”,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如果没有周瑜,曹操就会在赤壁之战后一统三国,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了。
第二档:贾诩、庞统、陆逊、荀攸(战役层面)
第二档谋士是三国中的顶尖水平,都是可以决定一场大战局势走向的奇才,而且都有守土开疆的实力,是战役层面的顶尖谋士。
贾诩号称“毒士”,他为人城府极深,在三国那个乱世中先后追随董卓、李榷郭汜、张绣、曹操,但贾诩左右逢源,一直都被主公倚重。如果论阴狠毒辣,司马懿还赶不上贾诩。贾诩只用了一张纸,没用说客也没用金银,就轻易撕碎了马超、韩遂之间几十年的信任。
庞统和陆逊实力差不多,庞统被诸葛亮的光芒掩盖,而陆逊则被周瑜的光芒掩盖。庞统的死是蜀汉非常大的损失,因为蜀汉一流谋士实在太少。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也不会被活活累死。
陆逊在战事方面没得说,周瑜之后的东吴第一人。但陆逊的实力只能保江东偏安一隅,不足以让江东跟曹魏、蜀汉争夺天下。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有了荀攸的计策,曹操可以让牢牢抓住战场上的优势。曹操就是靠荀攸的计谋击败了张绣、吕布,成为北方的霸主。
第三档:司马懿、沮授、鲁肃、郭嘉、法正、陈宫
第三档中的谋士在内政、战事方面算是三国中的翘楚,可以辅佐主公击败强敌,而且已经有了改变三国走向的能力。
沮授是袁绍麾下的第一谋士,袁绍就是在沮授的辅佐下才击败了公孙瓒和韩馥,占据了天下四州。陈宫是吕布麾下的第一谋士,辅佐吕布两次击败曹操,还占据过兖州、徐州。但陈宫未遇明主,吕布目光短浅,反复无常,陈宫也无力回天。
法正是蜀汉出了名的“善奇谋”,他鬼点子多,出招让人摸不着头脑。刘备在汉中之战时,就是依靠法正的计谋,斩杀了曹魏大将夏侯渊,从而夺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鲁肃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虽然战事指挥方面略有欠缺,但在守土防御方面足以撑起东吴的一片天地。
第四档:程昱、刘晔、张昭、吕蒙、姜维、邓艾
第四档中的谋士已经在内政或者战事方面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还不足矣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也难以影响三国的走向。
程昱、刘晔算是曹魏的老牌谋士了,但是他们俩在曹魏那阵容豪华的智囊团里面略显平庸,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没有奇谋。程昱和刘晔可以应对一场小规模的战事,但是面对官渡、赤壁这样的大战,他们俩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张昭是东吴的三朝元老,内政能力一流,战事谋略能力不足,所以排在第四档。吕蒙则是东吴的一位后起之秀,可以抓住战机,却不知道适可而止,荆州已得,杀掉关羽对东吴有什么好处?
姜维和邓艾是后三国时期两颗最耀眼的星辰,他们俩文武双全,堪称一代英杰。虽然邓艾最后攻破了成都,但他并未正面击败姜维。姜维的十万大军还在剑阁坚守,是刘禅的一纸诏书,姜维才会投降。
第五档:逢纪、李儒、韩遂、田丰、蒋琬、徐庶
第五档中的谋士勉强算得上是“三国贤臣”,可以准确地判断局势,分析形势走向,但无法给出高端的战略规划。
第五档中最可惜的就是徐庶,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他为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绽放异彩的机会。徐庶投靠曹操后终身不献一计,让人为之叹息。
逢纪和田丰都是袁绍麾下的谋士,也是袁绍麾下难得的良臣。逢纪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献计献策,立下大功。而田丰则反对袁绍跟曹操在官渡决战,可惜当时膨胀的袁绍根本听不进去。
李儒是董卓的首席谋士,韩遂是马超的首席谋士,辅佐董卓、马超这样的主公是很费劲的,因为主公的智力水平非常有限。李儒帮助董卓登上“相父”宝座,后来力劝董卓放弃貂蝉,但董卓不听。
如果马超能信任韩遂,西凉军就不会被曹操吊打。诸葛亮死后,蒋琬官拜尚书令、蜀汉宰相,是蜀汉后期的肱股之臣。蒋琬担任蜀汉宰相十二年,内政、军事都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惜英年早逝。
盘点属牛的名人有哪些?
盘点 属牛 的名人有哪些:刘备,刘启等
不得不说属牛的人官运亨通,自古使然啊。凡是属牛的人,入仕大多数都一帆风顺,一部分还有帝王将相之命,虽然运数各有不同,不过也不乏名垂千古之人啦,具体如下:
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蜀汉昭烈帝刘备,唐文宗和唐顺宗,宋理宗,元成宗,达赖四世达赖九世,班禅一世和班禅三世,西汉大将霍去病啦,西汉著名贾谊啦。
看看人家这阵容,帝星闪耀啊有木有,都不好意思在属牛的人里面混啊,当然啦,还有一些文人和学者,宋代的范仲淹啦,唐朝的李白啦,西方的卓别林也是。
好了,今天关于“昭烈帝阵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昭烈帝阵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